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绿色知识 - 正文

生态文明小知识


【发布时间:2021-06-25 19:50:25  阅读量: 次】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该做什么?

(一)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人类自认为是万物的主宰,往往忘了动物的基本属性,只不过是思维发达的高级动物而已。我们重视自己的生命,对其他生命却缺乏尊重。掠夺式开发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大麻烦,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造成了其他生命的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人类生活受到了困扰,甚至威胁到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这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恶果。生命的个体之间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就像我们离不开水、空气和阳光一样。我们每天在享受自然界带来的愉悦时,是否想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敢想象假如有一天我们的餐桌上就剩下大米和白菜时,可能就要步恐龙的后尘。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十八大报告给了明确答案,那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资源节约,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公民,自觉履行适度、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生活勤俭节约;自觉保护自然和环境;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作为国民应该充分认识国情,自我约束,少些欲望,生活中从点点滴滴节约做起,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学习工作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研究工作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同时也有压力和挑战。对从事生态研究的单位与个人来说,是机会,更是挑战。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我们生态人的理性思考。保护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以及人类健康生存所必须的一切生态产品,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从事生态研究队伍的一员,必须要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努力学习工作,为创建绿色学校,为打造宜居城市、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上一条:高校绿色学校创建应知应会知识点

下一条:学习强国 | 世界湿地日:湿地与水——同生命 互相依



【关闭本页】


友情链接 教育部    |    生态环境部    |    浙江省教育厅    |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    浙江省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行政楼101室)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0926 传真:0571-63740031 邮箱:ggc@zafu.edu.cn
COPYRIGHT © 2021 浙江农林大学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LSXX.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8.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